守护开学季,筑牢健康防线——秋季传染病科学预防指南

2025-08-25 17:07:20管理员

新学期启程,萌娃返校!

在拥抱新知识、新朋友的同时,

别忘了:健康才是开学真正的“第一课”

流感、水痘、手足口、轮状病毒……

这些秋季校园“隐形访客”正虎视眈眈

学校人群密集、空间封闭,

恰是它们最爱的“传播热土”

别慌,防控有办法,应对有指南!

让我们一起揭开它们的真面目,

学会科学防护——

为孩子,也为校园,

筑牢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

1.秋季常见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

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飞沫传播,也可通过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以及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感染后出现发热(体温可达39-40℃),畏寒、头痛、咽痛、乏力、全身酸痛等症状

病程1-2周。易引发肺炎等并发症,老人、儿童和慢性病患者需格外警惕。

2.幼儿手足口病

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通过与病人密切接触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毛巾、玩具等途径传播;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口腔黏膜或咽峡部出现散在疱疹。幼儿园里特别容易传染,家长要多注意。

3.秋季腹泻

秋意渐浓,秋季腹泻开始增多,这类疾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由各类病毒引起的,婴幼儿是主要易感人群,临床表现为呕吐、腹泻、发热等。

4.虫媒传染病

由于气温适宜,降水较多,夏末秋初依然是蚊虫活跃的季节也是虫媒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之一,蚊虫,蜱虫等民间生物活跃,容易传播多种疾病。其中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fever)需引起重视。这是一种由伊蚊(如白纹伊蚊、埃及伊蚊)传播的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感染。患者常出现突发高热、关节剧痛(可持续数周至数月)、皮疹、头痛等症状,部分人可能发展为慢性关节疼痛,影响生活质量。

5.科学防护   共筑防线

1、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场所的物品后、饭前便后、打喷嚏或咳嗽后等,不共用个人物品,如毛巾、餐具等;

3、尽量避免与患有传染病的人密切接触,尤其是在他们出现症状时,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尤其是在传染病高发季节。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等,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不吃未煮熟的食物。

5.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不随地吐痰,增强食品安全意识,自觉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勤洗手,注意秋季饮食饮水卫生,预防肠道传染病发生。不吃过期和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无生产厂家的“三无”食品。

6.配合校方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工作。出现发热、皮疹、呕吐、腹泻等症状,应主动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不带病到校,减少与他人的密切接触,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隔离,并将情况报告校方。

6.卫生管理  手足口病

1. 患儿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

2. 玩具、门把手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3. 衣物、毛巾煮沸或阳光暴晒

4. 症状监测:警惕重症信号,持续高热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立即就医

7.秋季腹泻

1. 饭前便后严格洗手(诺如病毒需肥皂水搓洗>20秒)

2. 患儿粪便、呕吐物用含氯消毒剂处理(比如84消毒液)

8.虫媒传染病

1.清理积水容器,封盖储水容器,疏通排水系统。

2.安装纱窗纱门蚊帐。进行户外活动使用驱蚊剂(含避蚊胺/卡瑞丁)

3.穿浅色长袖衣裤,扎紧裤脚

4.症状监测:警惕重症信号,持续高热关节痛,呼吸急促,立即就医

9.学校如何预防?

1.学校和托幼机构要认真落实晨午检和因病缺课登记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

2.教室应经常开窗通风,经常打扫,保持教室内空气流通。

3.学校要做好教室、宿舍/卫生间、食堂、楼梯扶手、门把手等重点部位的消毒工作,托幼机构还要做好玩具等物品的消毒。

4.学校可通过健康教育课、主题班会、校园小广播、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防病知识,增强师生自我防病意识。

5.如校园内出现聚集性疫情,应及时向疾控中心报告。


防护不缺位,健康不缺席!

让我们携手努力,共筑校园健康安全防线

为孩子们的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