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饮食习惯常见动植物的食品安全风险提示

2021-03-10 15:38:55系统

一、河豚鱼

河豚鱼的体内含有自然界毒性最大的神经毒素之一:河豚毒素。该毒素对热稳定,腌制和日晒均不能将其破坏。河豚的毒素主要集中在河豚的内脏、血夜和皮肤,但当河豚死亡之后,毒素也会逐渐渗透到其肌肉之中。未经过专业品种筛选、控毒养殖的河豚,其体内毒素含量更高。食用非正规途径获得的河豚后,极有可能导致河豚毒素中毒。常见河豚毒素中毒的临床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神经麻痹、呼吸、血液回流衰竭,如抢救不及时可能在短时间内死亡。

风险提示:加强宣传教育,严禁现杀现食,严禁因贪食美味而私自捕食、养殖、买卖、处理野生河豚。可供消费者安全食用的河豚,应是备案企业专业养殖的特定品种,经过科学、专业、正规的加工处理,通过检验检测标准,进行预包装,有完善合规的标签标示。

二、豆荚类食物

豆荚类植物富含植物蛋白,是常见的素食菜肴。在高温长时间烹调下,豆荚类植物所含毒素可被彻底破坏,可安全食用。新鲜的或未熟透的四季豆、扁豆、荷兰豆等豆荚类食品含有皂素、红细胞凝集素等不耐高温的有毒物质。当食用了未烧熟煮透的豆荚类食物时,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头痛、胸闷等症状。

风险提示:烹饪时应先将豆荚类食物用水烧熟煮透后再进行炒制,不要贪图颜色鲜绿或口感脆嫩而减少烹饪时间。集体食堂,中央厨房等供餐单位应尽可能不食用四季豆、扁豆、荷兰豆等豆荚类食品

三、鲜黄花菜

清香爽口的黄花菜是广受喜爱的传统食物。日常购得的经正规厂家处理售卖的干黄花菜可供消费者安全食用,但新鲜的或处理不当的黄花菜中含有秋水仙碱毒素,可能引起食物中毒。秋水仙碱为水溶性毒素,进入人体后被氧化成氧化二秋水仙碱,毒性强,可造成恶心呕吐,严重的可产生血便、血尿等。

风险提示:尽量选择正规厂家处理售卖的干黄花菜。如要自行购买加工新鲜黄花菜,在烹饪之前先用开水焯过,用凉水浸泡2小时以上后再进行高温烹调,注意单次食用量尽量不超过50克。

四、高组胺鱼类

鱼类自身携带多种微生物,在鱼类死亡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微生物会促成组胺的产生。青皮红肉鱼,如青鲇鱼、秋刀鱼、金枪鱼等,比其它鱼类更易产生组胺。当食用了储存不当、不新鲜的含高组胺的鱼肉后,在数分钟至数小时之内可引起的过敏性食物中毒,表现为面部及全身潮红,结膜充血,皮肤可出现荨麻疹。

风险提示:采购新鲜的鱼类,如发现鱼眼变红、色泽暗淡、鱼体无弹性时不要购买,并在运输储存时采取低温冷藏保存。

五、毒蘑菇

某些毒蘑菇的形态与无毒蘑菇相似,误食可导致中毒。误食毒蘑菇易造成剧烈腹泻、恶心呕吐、多汗流泪、严重者可见呼吸抑制甚至死亡。

风险提示:在正规商家购买具有正规渠道承诺或辨识为无毒的蘑菇才可食用,切勿贪图尝鲜而自行采摘食用野生毒蘑菇。

六、含氰化物类食物

许多水果的果仁经专业加工后变成了人们日常喜爱零食或有药用价值的食物,可供人安全食用并且营养丰富。但某些未经处理的果仁,如苦杏仁、桃仁等,含氰化物类,在酶或酸的成分下时释放氢氰酸,毒性强。如果日常生活中过量食用未经专业处理的含氰化物的食物可能产生口中苦涩、神经麻痹等症状,严重可导致死亡。

风险提示:不要吃未经专业处理的含氰化物的果仁,购买正规厂商经过科学处理后无毒的预包装坚果食用较为安全。

七、不成熟或发芽马铃薯

通常成熟的马铃薯含有极少量叫“龙葵素”的毒性物质,不易引起食物中毒。但是发芽或者不成熟的(皮肉青紫发绿)马铃薯龙葵素含量大幅增加,如果处理或者烹调不当可造成咽部瘙痒、胃部灼烧、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中毒者可出现昏迷及抽搐,甚至会因呼吸中枢麻痹而导致死亡。

风险提示:马铃薯应低温避光储存防止发芽。尽量避免食用不成熟(皮肉青紫发绿)或者发芽的马铃薯。如已有轻微发芽状况,食用前挖去芽眼,烹饪时应高温彻底煮熟,腐烂变坏应弃食。

八、腐烂生姜

生姜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调味香料。正常新鲜的生姜营养丰富,对健康有诸多益处。然而食用腐烂的生姜却有可能给身体带来不可逆的损害。生姜在腐烂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名叫黄樟素的有毒致癌物质。食用了腐烂的生姜,可能使肝细胞变性,即使摄入量不多,也足以使肝细胞受到非常严重的损害。

风险提示:购买和食用生姜时,要从感官仔细辨认生姜里外是否腐烂变质,如腐烂则不宜食用。切忌贪图便宜或节约而食用腐烂的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