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疫苗,你了解多少?
2020-07-30 00:00:00彭州市人民医院
2020年7月28日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第十个“世界肝炎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的宣传主题是:“积极预防,主动监测,规范治疗,全面遏制肝炎危害”。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肝炎中最常见的乙型肝炎的一些小知识:
乙型肝炎(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
临床表现: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黄疸、发热为主,可慢性化,甚至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传播途径:乙肝主要经血液、母婴及性接触途径传播。在我国,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发病规律:发病无季节性,潜伏期为30-180天不等。
随着乙肝疫苗的普及和母婴阻断率的不断提高,我国急性HBV感染明显减少。HBV感染后的慢性化比例与感染时的年龄密切相关,感染时年龄越小,成为慢性感染者比例越高。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HBV)感染的最有效的方法。为此,我国原卫生部于1992年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目前所有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实现免费接种。
关于乙肝疫苗,今天我们主要来了解两个问题:哪些人需要接种乙肝疫苗?怎么接种乙肝疫苗?
一、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
新生儿、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高危人群: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接受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 、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男同性性行为者、有多个性伴侣者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
二、接种程序及接种要求:
新生儿:由出生的医疗机构接种第1剂乙肝疫苗,由辖区预防接种单位完成后续剂次接种。未在医疗机构出生儿童由辖区预防接种单位全程接种乙肝疫苗。新生儿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要求在出生后24小时内,越早越好,在1月龄和6月龄时分别接种第2及第3针疫苗。接种部位和接种途径:上臂外侧三角肌或大腿前外侧中部,肌肉注射。
婴幼儿及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按照0、1和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在1个月和6个月时接种第2及第3针疫苗,接种部位为上臂外侧三角肌肌肉注射。
成年人:建议接种3针20 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或20 μg CHO重组乙肝疫苗,接种部位为上臂外侧三角肌肌肉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