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状态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2018-12-06 00:00:00彭州市人民医院
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机体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状态,对各种生理指标能否正确反映患者的实际情况有着重大影响。许多非疾病因素均影响患者的检验结果,为了使检验结果如实的反映病人体内实际情况及有效的应用于临床。临床医护人员及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标本采集前,应事先了解患者的状态、相关检测项目的要求,并将相关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告知患者,要求患者给予配合,使所采集的样本尽可能减少非疾病因素的影响,保证其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患者当前的身体状况。
一、饮食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一)空腹采血
多数试验要求在采血前禁食12~14小时,禁食可少量饮水。第2天早上采血前不吃早餐,不喝或少喝水。因为饮食中的不同成分可直接影响实验成果。许多正常参考范围是以空腹血液测定值为基础。
(二)饮食后检验指标的变异
饮食结构、食物的种类和餐后时间的长短会对检验指标造成影响。餐后可使血中甘油三酯(TG)增高50%,胆红素、血糖、磷增、钾、ALT增高15%.进食高蛋白或高核酸食物,可引起血中尿素氮(BUN)及尿酸(UA)的增高。一些饮食也可 引起部分检测项目结果降低。
咖啡、可乐、茶以及多种药物都含有咖啡因,它是一种温和的刺激物和微弱的利尿剂。能刺激肾上腺髓质,促使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使血糖浓度轻微上升。肾上腺皮质也会受到咖啡因的影响,血浆皮质醇会因而上升。咖啡因是磷酸二酯酶抑制物,摄食数小时内就可以使血浆三酸甘油脂游高脂肪酸、 皮质醇和总脂质上升, 但是血清胆固醇浓度会下降。
(三)饥饿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空腹时间过长(超过16小时),可使补体C3、白蛋白、前白蛋白、运铁蛋白、葡萄糖、胆固醇、三院甘油、载服蛋白、尿素等舍量下降,血肌酐、尿酸、胆红素、脂肪酸升高,尿酬体增加。
二、运动和体位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一)运动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运动会使人体内液体的容量及分布改变,血液内的化学成分也会改变。运动可使葡萄糖、部分酶、激素等增高。
为了减少运动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一般主张检测前2天内尽可能避免剧烈的运动,在取血前1天晚上不应有剧烈的运动,同时要调整好休息状态。在采血前应休息15~20分钟再采血,以稳定血压、情绪,避免紧张、恐慌而造成血红蛋白、白细胞等项目增高。
(二)体位改变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人体位改变可引起某些生理指标的显著变化,卧位时血容量-般比立位时多600~ 700ml.体位的改变影响血液循环,由于血液和组织间液因体位不同而平衡改变,则细胞成分和大分子物质的改变较为明显,例如由卧位改为立位,血浆ALB、TP、酶类、激素、Ca、胆红素、Tch及TG等浓度增高; Hb、 HCT. RBC等亦可增加,由于体位的因素,在确立参考值时,应考虑门诊和住院病人可能存在的结果差异,故采集标本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和保持体位的一致性。
门诊患者一般静坐10~15分钟后,采用坐位采血,住院患者卧位采血。
三、饮酒和吸烟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一)饮酒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高密度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质的患者应在输液结束Ih 后采血,而输入脂肪乳剂的患者应在8h后采血。如果必须在输液时采血检验,也要避免在输液同侧静脉采血。
(二)吸烟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长期吸烟血液氧化碳血红蛋白含量可达 8%,在1%以下,此外,儿茶酚胶、血清可的松亦较不吸烟者为高,血液学方面亦有变化,白细胞数加,嗜酸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增多,血红蛋白偏高,平均红细胞体积偏高,吸烟组血浆硫氰酸盐浓度明显高于非吸烟组。
四、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药物对检验的影响非常复杂,如有可能,受检者在检验前的2~3天应停服一切药物。如某种药物不可停用,则应了解可能对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
五、时间检验结果的影响
病人准备还应考虑病人的生物钟规律,特别是激素水平分析,如女性生殖激素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胆固醇则在经前期最高,排卵时最低;纤维蛋白原在经前期最高,血浆蛋白则有排卵时减少。生长激素于入睡后会出现短时间高峰,胆红素、血清铁以清展最高;血浆蛋白在夜间降低;血Ca往往在中午出现最低值。故采血时间应在相同时间进行。
六、输液的影响
应尽可能避免在输液过程中采血,因为输液不仅使血液稀释而且输液的成分会严重干扰检验结果。最常见的干扰项目是葡萄糠和电解质。一般情况下,输入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蛋白质或电解质的患者应在输液结束Ih 后采血,而输入脂肪乳剂的患者应在8h后采血。如果必须在输液时采血检验,也要避免在输液同侧静脉采血。
七、体外变化
溶血:样本溶血虽有可能是疾病引起,但通常是在采血过程或样本处置不当时所引起的,常见的技术因素有压血带施压太久;皮肤穿刺位置有剩余的酒精;血液与抗凝剂混合时剧烈震荡;抽血太快或太大用力;血液未完全凝固就拿去离心等。溶血会造成两种类型的干扰: 1)光学干扰:分析过程中若用到血红素的吸收光谱区便会产生分析误差。2)红细胞含有某些物质的浓度与血浆或血清的含量相差悬殊,如钾、镁、磷、乳酸脱氢酶、醛缩酶、酸性磷酸酶、AST. ALT、葡萄糖、钠、钙等,血红素中所含的蛋白成份也会使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测定值升高,而血红素所含铁也会使血清铁浓度升高。故中度或大量溶血时,应再次采血。
脂血:脂血可能是抽血前吃入富含脂肪的食物,也可能是疾病的关系;若空腹患者有脂血现象,应是属病理因素。血液中含有的三酸甘油脂浓度过高,会使血浆或血清呈现混浊状;若胆固醇含量增高,则外观不会有变化;若含有乳糜微粒,会在血液或血清液面浮上一层奶油状物质。脂血造成的混浊会使光学测定时引起光线散射,并导致吸光值假性增加。
黄疸:血清含有过量胆红素是患者体内的病理反应,对检验室而言,并无防范之道,但在检验报告单上应注明该样本有黄疸现象。